欢迎访问农民生活用品网!

化肥市场网

您的位置: 首页 > 农村日化

【赣州】瑞金市和美乡村的“组织密码”

时间:2023-04-21 来源:江西省乡村振兴局  作者:佚名

  仲春时节,红都瑞金满目新绿,生机勃勃。

  沙洲坝村红井步行街提升工程早早开工,乐村的“农家乐”项目在抓紧建设,朱坊村的果蔬基地进入挂果前的养护期……一个个乡村在基层党组织的带领下,铆足了劲忙发展、忙致富。

 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,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。乡村治理不完善,人居环境不够美,产业发展不起来,农民收入上不去……都是振兴路上的“绊脚石”。

  在江西瑞金,这些问题的答案愈渐清晰。2022年,瑞金市所有村经营性收入都在20万元以上,村均经营性收入达34.7万元,连续5年获评中国县域旅游综合竞争力百强县市,入选2022中国最美县域榜单。

  武夷山西,贡水上游,一个个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坐落其间。这座赣南山城的乡村振兴之路,究竟有何“密码”?

  啃下乡村治理的“硬骨头”

  绵江蜿蜒向南,在和206国道交会处,乐村映入眼帘。村内小桥流水、古木参天,客家民居错落有致,柏油马路环绕其间。河边露营的游客为村庄增添了更多人气。

  很难想象,以前这里还是另一番景象。垃圾随风走,污水满地流,猪圈牛棚散落村庄,房前屋后鸡鸭成群。“灰头土脸、杂乱无章”是乐村过去的真实写照。

  变化从两年前开始。

  2021年3月,乐村村“两委”完成换届,被认定为软弱涣散党组织的原村“两委”班子大换血,新“两委”班子走马上任,8人中2人具有大专文凭。“80后”村党总支书记郭晓东就是其中之一。

  “不干就没有出路。”身为退伍返乡的乐村人,看着家乡如此景象,郭晓东心里藏着一个愿景:要和村民一起让乐村美起来、富起来。

  村子还是那个村子,村民还是那些村民,怎么干?村“两委”开会研究,驻村工作队通过调研,最后大家达成一致意见:要想改变现状,必须争资争项。

  想干事、能干事,才能干成事。在多方努力下,就在当年,瑞金市正式批复乐村开展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。默默无闻的乐村迎来了改头换面的好时机。

  一说要建美丽乡村,村民乐开了花;可是听说工程建设要动自家的地,个个都不吱声。郭晓东心里清楚,乡村要美,首先要向“脏乱差”开刀,但是工作一连做了好多天,谁也不愿动起来。局势变得僵持不下。

  村民理事会成员郭发生家里有20多平方米的鸡舍,看到村里的建设进度几乎停滞,郭发生心一横,带头拆除了鸡舍。

  村看村、户看户,群众看干部。在农村,党员干部就是群众中的一员,有党员带头,弓就有了力,箭就有了靶。

  党员示范,干部入户,3天不到,乐村30多个鸡舍鸭棚全部拆除,鸡鸭由散养变圈养,破破烂烂的围挡和矮墙不见了,村庄面貌一新。

  鸡舍拆完了,但问题远没有结束。用地、刷墙、移树、改厕,件件都不容易,更大的困难还在后面。

  按照规划,乐村南面要建设一个休闲广场,广场建设用地涉及8户村民,大家担心自家土地一旦让出去再也回不来,都不愿意吃亏。眼看事情成了死结,怎么办?

  驻村干部谢水生看出了问题的症结所在。要说服村民拿出土地,就要打消他们的顾虑。谢水生找来工人勘定各家土地范围,在地基上用不同颜色的砖头砌出地界,哪块地是谁家的一目了然。为了鼓励村民捐地,谢水生提议建设公共设施用地募捐功德牌,刻上土地捐赠人的名字。

  果然,“土办法”起到了大作用,村民的心结解开了。最终,占地300多平方米的龙舟广场顺利建了起来。就这样,不到一个月的时间,村“两委”动员群众自主拆除土坯房、猪牛栏2000余平方米,征得村内公路拓宽建设用地12亩。

  乡村治理千头万绪,件件小事都易产生矛盾。党员干部深入群众中间,用群众方法做群众工作,把矛盾化解在第一线。

  如今的乐村,小洋楼鳞次栉比,柏油路通村入户,休闲广场、篮球场、村史馆等设施一应俱全,房成片、路成网、渠相连的美丽乡村画面映入眼帘。去年,乐村还获得瑞金市乡村振兴模范党组织创建现场推进会评比第一名。

1

  争做文明乡风的“领路人”

  和美乡村,美在环境,和在乡风。但是文明乡风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。

  在洁源村,早上6点刚过,80多岁的老人欧阳钊开始了一天的工作:拎着扫把到村里转上几圈,捡起地上的矿泉水瓶扔进垃圾桶内,看到灰尘要扫一扫,看到汽车乱停要提醒车主把车停放好。

  这样的义务劳动,他一干就是20年。有着近60年党龄的欧阳钊,从村委会工作岗位退下来多年,但身为村民理事会荣誉会长的他,一直坚持为洁源村做些实事。

  “现在村子里已经很少看到垃圾,我恐怕要‘失业’了。”欧阳钊打趣地说。如今,洁源村的村民早已养成垃圾入桶的习惯,柴草定点摆放,汽车入库停放。欧阳钊的“失业”,折射的是洁源村今日的文明新风。

  以前,洁源村和其他村庄一样,高价彩礼、厚葬薄养、乱扔垃圾等陈规陋习积重难返,党员干部看在眼里,急在心里。

  要改变群众的生活方式,更要扭转群众的思想观念。老村支书郭昌生琢磨,让群众的文化生活丰富起来,用文化的“乐”来讲文明的“理”。

  郭昌生爱好文艺,在他的张罗下,腰鼓队、快板队、茶灯队、健美操队等队伍很快被组建起来,人数从几个人渐渐发展到30多人。与队伍一同建立的,还有村里的农民大戏台。

  有了队伍,有了舞台,还得有人组织。郭昌生是活跃分子,一有空,他就自己写词,带头排练。“还要开全村总结大会,给大家颁奖咧。”谈到村里的文化生活,郭昌生喜形于色。

  入夜,洁源村农民大戏台鸣锣开演。郭昌生和他的文艺宣传队带来歌舞剧《十送红军》和小品《婚事俭办》,郭昌生又打快板又唱歌,引得村民连连叫好。

 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。在洁源村,80名党员冲在前面想办法、作表率,一支支队伍、一场场活动、一个个品牌,源源不断地在村民生活中涌现。

  去年国庆节假期期间,赣南新妇女宣讲会在洁源村开讲,9对新人在宣讲会现场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新式婚礼。没有酒席宴请、没有大操大办、没有高价彩礼,洁源村人真正把文明实践融入了日常生活。

  几年来,文艺宣传队、巾帼志愿者队、“五老”志愿服务队、乡风文明劝导队、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队,队伍越来越壮大。群雁高飞头雁领。在党员的带动下,村民个个不甘其后,纷纷加入文明乡风养成的行动中。

  牵住产业发展的“牛鼻子”

  农村要富,产业必兴。但是产业怎么抓?规模怎么扩?有主心骨,才有破题的“硬举措”。

  朱坊村水田多、气候好,当地百姓有种植荸荠的传统。过去,由于粗放种植,种出的荸荠果子小,产量不稳定,销量时好时坏。村党支部委员、种植能手朱艳元看出了问题出在种植户缺乏种植技术。

  朱艳元进入村“两委”班子后,自告奋勇地指导村民种植荸荠。

  “每株间距保持1.2米左右,不要太密。”“幼苗返青分蘖阶段施复合肥,到了长果阶段要改施钾肥。”每隔一段时间,朱艳元就要到田间转一转,查看荸荠生长情况。在朱艳元的指导下,荸荠的长势一年比一年好。如今,朱坊的荸荠亩产超过5000斤,大果产出比在65%以上,果大肉白,味甜多汁。

  品质虽然上来了,但是销路却没有起色。“以前,果农只能挑到圩场或到城里去卖,价格上不去不说,销量也不稳定。”朱艳元说。怎么办?村“两委”研究,决定走规模化发展之路,抱团发展打开销路。

  支部引领,说干就干。很快,党支部牵头成立了合作社,由合作社统一收储、集中出售给收购商,种植户再也不用挑到城里去卖,不仅解决了销路问题,还提高了产品的议价权。如今,朱坊村的荸荠占据了瑞金一半左右的市场份额,朱坊村也成了远近闻名的“荸荠村”。

  朱坊村是果蔬大村。过去由于散种散收,村民自产自销,种植面积虽然不小,但效益却不高。

  村“两委”明白,产业化是必由之路。依托市里的产业招商政策,村党支部牵头引进润泰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。1.05亿元的投资一到,变化随之而来。

  没有项目就引进项目,没有规模就做大规模。党支部注册成立新的合作社,村干部挨家挨户动员农户流转土地。“党建+基地+农户”模式果然管用,没过多久,数十座温室大棚拔地而起,700亩果蔬示范基地正式落成。

  这些天,62岁的朱兆军正在基地里忙着给火龙果修剪老枝,80余亩火龙果已经坐果,进入生长关键期,百香果、无刺玫瑰等长势喜人。用工高峰时,基地里有50多个像朱兆军这样的工人。

  朱兆军算了一笔账,土地流转800元/亩,在基地上班每天收入120元。“一年下来增收3万多元。”朱兆军伸出3根手指,账越算心里越甜。

  农村富不富,关键看支部。近年来,多元化的产业在朱坊村逐渐培育成型,小木屋、油菜花海、中草药基地、养生馆、健身公园等业态蓬勃兴起,每年吸引数万名游客前往。去年,朱坊村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突破90万元,成为村集体经济发展“模范村”。

  村容整洁、乡风文明、邻里和睦、产业多元、生活富裕。在党建“火车头”的带动下,越来越多的老区乡村走上了一条别具一格的发展新路。

乡村振兴项目简介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投稿服务